资鲸精选 | 从工具到产业,墨迹天气逐鹿B端气象商业化

来源:阑夕 时间:2018-11-08 商业模式
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曾多位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内的大量学者都在研究和著作中肯定,气候变化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还涉及到当代人、后代人的福利转移问题。

  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曾多位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内的大量学者都在研究和著作中肯定,气候变化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还涉及到当代人、后代人的福利转移问题。

  其中,耶鲁大学的诺德豪斯教授就因其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经济-气候量化模型」——能够模拟经济和气候在不同自然、市场和政策假设下会如何共同演化——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是,2010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突然爆发,在此后的短短五天时间里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超过10亿欧元损失,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多个关联领域也遭受到了剧烈的波动影响。

  201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

  国内气象产业逐步开放,未来市场规模3000亿有望

  在中国,长久以来气象预报的发布权唯气象部门持有,后者一方面免费提供气象发布服务,另一方面对气象数据实施严格的保密措施。

  这固然使得中国气象服务兼具免费和公益的特色,却也导致了这一产业在中国发展的30 年时间里始终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产业。

  值得庆幸的是,2015年6月,国家气象局宣布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在当年9月正式上线对外界开放基本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共享门户中国气象数据网之后,上述局面得到了迅速改善。

  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预计到2025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装备制造和气象信息衍生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

  事实上,与大众一贯对于气象服务的认知不同,这一产业的服务内容绝不仅限于日常出行的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如气象环境监测、气象预测预警、气象灾害防治均是气象服务业务的组成部分,因而在农业、能源、卫生、航空、政府决策等广义上的B端和G端市场有着庞大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农林牧渔这类第二产业,在生产、运输和销售均会受到气象因素的极大影响,如果能够提前对气象条件变化进行精准预知应对,那将有利于投资主体规避相关风险并从中获利,国外甚至还推出了「气象期货」、「气象保险」作为部分产业的投资对冲工具。

  中美市场差距对比,国外发达市场领先起跑四十年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在2015年才进行开放,在此之前,要么如气象灾害预警防治服务由政府气象部门包办,要么如航空行业的气象服务业务由国外企业提供,整体甚至难言「产业」的存在,更妄论发展与前景。

  反观那些发达气象服务市场如美国,2016年美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已经达1600亿美元,这一数字预计是中国市场10年后总规模的3倍之多。美国也早已涌现出一批领跑全球的企业,成立于1983年的全球最大气象数据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简称TWC)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TWC不仅拥有自己的气象卫星和雷达网络,还在全球搭建了13个气象资料中心、4000 万个气象站和10 万个天气传感器,基于此,其拿下了全美约51% 的气象服务市场份额,仅在B端市场就服务于横跨航空、能源、保险、零售和物流领域的超5000家客户,IBM就曾发文写到,TWC所提供的气象服务能为航空公司减少50% 因气流造成的损失。

传统数值模式系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

  事实上,TWC及其子公司 Weather Central早在2006年就与中国某集团达成合作,并为理应是国内最权威气象数据机构的中国气象局提供气象服务大数据解决方案。

  换言之,在气象服务这个领域,欧美等发达市场比中国市场要领先起跑近四十年,成熟的市场体系、数据沉淀和产品服务帮助外国巨头企业遥遥领先于国内玩家,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发者的挑战与机遇,重构行业秩序是取信B端市场关键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站出来奋起直追,开始冲击欧美企业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

  日前,墨迹天气宣布已经完成对国内外卖行业的全面覆盖,并计划进军国内航空行业——其目前所使用的气象服务正是由国外气象服务企业提供,那么墨迹天气的底气究竟源自何处?

  在这背后,一方面是成立于2010年的墨迹天气浸淫气象行业多年,深谙充沛的数据总量与实时数据是构成气象服务的基础与核心,因而其与包括中国国家气象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卫星在内的多个权威渠道数据库打通。

  此外墨迹天气还构建了一个每天融合百亿级数据体量、亿级总气象图片资源的国内最大实时天气图片社区,实现了每天500G以上的数据获取和数千TB的数据总量。

  此基础上,墨迹天气还积极推动AI技术在气象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这帮助其不仅掌握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可提供如精确到公里级和分钟级的短时预报服务、服务于政府部门的雨雪灾害天气防治和企业气象服务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国内外卖平台之所以纷纷选择牵手墨迹天气,正是因为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配送模型,实现了基于历史短时预报数据、历史外卖配送数据以及最新短时预报数据,可以作出未来2小时的调配计划,更精准地预测送达时间,从而在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同时能够帮助外卖平台进行运力调配以及商家物料筹备,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后发优势」,经济学家利伯曼是这样阐释的,「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领跑巨头企业往往不愿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而后动者身处追赶地位,时刻都想抓住机遇从而完成超越,所以愿意在组织结构、技术、产品等方面不断革新,进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换言之,相较于有着近40年历史的TWC、32年历史的日本Weathernews等老牌巨头,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作为行业后来者仍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去完成品牌知名度与认可度的构建,谋求B端和G端对其所提供服务的认可。

  B端市场本身就有着旱涝保收的特质——高昂的机会成本决定了服务提供商一旦获得企业用户认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被后者轻易更换掉。

  也就是说,这种认可甚至要超越市场对于老牌巨头们的依赖,即新生企业要完成对行业标准、技术推进、服务质量等在内一系列培育市场认知,这无疑需要长足的时间与努力。

  而作为一家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且体量轻、架构新的企业,墨迹天气无疑拥有更快的调头速度、更新的运营思维,更愿意对新兴技术和服务功能的研发落地进行成本投入,更容易实现一边高速行驶一边更换轮子,这也是其能够在未来尝试重构行业秩序的优势与机遇所在。

  离开广告营收的舒适地带,墨迹天气的自我革新与抢先起跑

  对于曾经的墨迹天气而言,自身也面临着广告营收的高度依赖的问题。据墨迹天气公开财报显示:自2013年至今,墨迹天气一直保持盈利,截至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在98%以上。这源于其以免费天气信息查询服务起家的基因,在C端市场占据近70%市场份额,广告自然成为了免费工具型APP的最佳营收方式。

  但墨迹天气无疑也意识到了身处对于广告营收高度依赖所造成的舒适地带,不仅意味着其自身未来发展的天花板极低——移动产品作为流量池的商业价值往往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拉长用户的停留时间,而工具型产品在用户打开频次和使用时长等方面的相对弱势,决定了其商业价值要远不及平台型产品。

  另一方面时至今日,气象服务行业在国内仍然是一片方兴未艾的蓝海市场,但其潜在价值之庞大已经逐渐受到认可,尤其是B端市场亟待挖掘,墨迹天气抢先在2016年就切入这一领域,或许正是为了更好的实现C端与B端的并重,两条腿走路方能走的更快更稳。

  截至目前,墨迹天气的气象B端商业化服务已经覆盖政府气象单位、物流运输、末梢配送、保险、旅游出行等多个领域,近日,从墨迹天气内部获悉其已进军国内航空气象服务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墨迹天气在完成自我革新的同时,也已经在这片兵家必争之地抢先起跑,整个产业的多元市场想象空间亦值得期待。


0 1786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