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万科,给自己算了次命

来源:卢俊 时间:2019-03-11 商业管理
回看这份报告里的细节,万科为什么要从客户角度做产品研发,并不是用这个作为一个口号觉得更好听,而是在2004年的万科发现自己开发的物业体量已经很大了,上面承载的用户样本已经足够多了,可以孵化出足够多的创新。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所有开发商里,万科是我最喜欢的房企之一,理由也很简单,从这家企业身上我多少看到他对这个行业的敬畏。

  适时的抛出一些忧患的观点,虽然有的时候是错的,但是总能够让不少夺路狂奔的地产人停下来去思考点什么

  很多人会说万科说的这些那些很多都不太真诚,但是当我真的试着去了解这家开发商的时候,明白其实万科最近越来越少主动出来发声,那是因为那些话更多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外界怎么判断其实不太重要

  我和郁亮有过一次还算私密的聊天,他说万科这家企业,无非是经历的东西多一点。

  其实想想这句话也确实,从90年开始到现在,万科算是作为龙头完整了经历了房地产的好几个大的周期,特别是2008年这一轮的低谷周期的磨炼,给到万科很多宝贵的经验

  反观如今赛道里第一梯队的同行,那个时候多少还没有站在如今这样的高位上。正是因为云谷之间穿行过,万科对如今的现状判断都冷静的出奇

  而这些冷静的判断,往往都是能穿越周期的

  我最近意外看了一份万科在2004年,也就是十五年前给自己企业做的未来十年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令人惊叹的是,里面很多的判断和结论,放在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里面很多想要做的规划,在最后都落地实现了

  从这个侧面,或许我们又能够解读出一些你眼中的万科,我截图了一些有趣的观点,看看十五年前的万科,对自己是怎么说的

  01、万科的城市判断从来没有一二三线之分

  是的,万科判断城市,从来是城市群,如今这三个字看上去稀松平常,但是这来自2004年的万科,不得不说万科对中国城市格局了解的透彻

  仔细看这张图,其实你会发现万科对城市理解的透彻,第一格局划分从来是按照城市群的模式,既一个热点城市和他周边的城市聚合而成的城市带

  第二很重要的一点,城市群的找寻很多都是在铁路轨迹中探寻,那时候尚未有高铁这么一说,人口流动也不曾那么密切,但是细枝末节中万科依然找寻到规律做出战略式判断

  因为在时间轴轨迹里,万科也曾经发现,所谓的一二线城市也并非绝对性稳妥

  这是92年到2003年万科一些重点城市对万科业绩的贡献值,你会发现一线城市的北京,数额反而在萎缩,二线城市的天津,扎根一年之后发现需求量跟进不上

  所以几线城市不重要,重点是这一带值得深耕,能够开拓,房企能够和城市共同成长,这一点特别重要

  曾经有媒体朋友这样追问万科:你看那么多开发商在三四线做出了惊人快速的业绩,难道你们就不心动么。然后我看到这位朋友聊起了碧桂园,聊起了新城,聊起了很多重仓四线在这两年获得极速规模的房企。但是郁亮听了之后笑而不语,显然这些他都经历过

  02、在很早就开始培养自己审时度势的能力

  另外,我还发现,万科还拥有很多房企不曾具备的战略能力,就是主动收缩之后再扩张的能力

  这是1988年到2004年的万科城市战略分布,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96年之后,万科选择了三年的收缩,严控自己的布局城市,然后在2000年之后再一次选择扩张

  为什么说这样的能力比较稀缺啊,不是说有多难,而是如今的房企都没经历过。各位可以想想哪家房企在某一个阶段成功的厚积薄发的,几乎没有

  所以对于大量的开发商来说,没有可攻可守的能力,几乎只能选择一路狂奔,最后赢了狂欢输了隐匿。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下不少人无法审时度势,更多的选择盲目乐观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未来万科才会更加能够掌控,因为自己的底牌足够多,能够打出来的花样也就足够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的万科能够在核心城市周围深耕,然后再2014年做城市群和铁路城市带,这样的扩张节奏也更加稳妥和有把握

  仔细想象,其实万科几乎没有浪费任何一个淡市,特别是在2008年的时候,万科经历了楼市低谷和汶川舆论事件,正是扛过了这一轮,万科不论是住宅工业化、精装修体系以及极小户型的研发,全面的开启产品内驱的逻辑

  现在回头看看,整个2018年的楼市淡季里,其他的开发商在干嘛,其实你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有魄力去练内功了

  2019年,龙头房企成交量下滑明显,而万科是三强里下滑最少的,本质上这就是企业本身在面对复杂环境里做出应对的时候,手上有多少张牌

  03、不再为竞品做产品研发了

  在2004年的规划里,万科明确了一点:在企业经历了那么多项目开发之后,未来的产品研发不在以竞争对手为主要,转而以客户导向为主导

  其实放在现在,不少主流的开发商产品研发还是两种,一种就是竞争对手或者行业标杆做什么我们去抄,一种是集团内部做了一款成功产品了,然后我们降标或者缩小面积做个低配版

  这一套打法其实主流开发商还在用,而且目前也没看到有任何想要改变的意思

  而我们看下万科2004年开始给自己做的研发思路,其实现在来看依然很超前

把客户群分成职业新锐、望子成龙、幸福晚年、成功家庭、务实家庭

  不论是后面出现的城花系列还是金色系类或者假日系列,其实大家都能看到根据客户群做产品研发的痕迹

  而后期万科产品研发给自己做的十年规划里,在客群细分的前提下,还对同一类客群的不同类需求进行细分

  这种沿袭马斯洛需求的模型套用在产品开发里也同样需要,所以各位可以回忆下前几年万科落地的三好房子、翡翠系列等等,是不是都在这份报告里找到一点痕迹

  回看这份报告里的细节,万科为什么要从客户角度做产品研发,并不是用这个作为一个口号觉得更好听,而是在2004年的万科发现自己开发的物业体量已经很大了,上面承载的用户样本已经足够多了,可以孵化出足够多的创新

  而这一点同样击中了不少房企的软肋:我们造了那么多房子,多少是在销售结束后依然还在乎关心的呢,物业这块做掉已经是极致了,甚少有人还会试着从里面挖掘自己企业的内驱动力

  这或者就是万科基因里不同的地方,万科把从客户角度出发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物业做的好一点,软性做的好看点,而是从里面挖到了更多的东西

  而这些,恰恰是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关键

  04、

  这一份报告很长很长,接近200页,但是反观这里面一点点的细节,你会发现万科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内驱型的,而且关键的是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比如真正深耕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所以做了城市群;知道用户是自己的,所以产品研发从用户为驱动;知道钱是自己的,所以敢于收缩也敢于厚积薄发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依然站在第一梯队里,以及哪怕不是老大也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上,本质上也就是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2004年万科给自己注入的基因,其实如今2019年我依然可以看到痕迹,而这或许就是万科的底色吧。

  这样的底色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外界的越不可控,自己可控的也就成为越金贵的财产

  05、当然,万科唯一算错了一样东西

  万科曾经给自己算过那个时候的十年后,也就是2014年的时候,万科的销售额是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预测中万科在每年30%的高速增长速度的发展下,经过十年在2014年的万科可以做到1000亿的销售额

  但是事实呢,事实是万科在2010年就实现了过千亿的指标了,在2014年已经破2000亿了,翻了一倍

  这应该感慨万科发展速度之快么,其实不是。因为预测同样现实,如果30%的增速,万科应该占据全国市场占有率的3%

  但是事实是,不论是2010年的过千亿还是2014年的2000亿,万科占据市场的份额一直在2%左右的徘徊,从来没有突破3%。

  换句话来说,万科唯一算错的是,没想到过去这十五年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是如此之快,快到哪怕按照30%的高速也提前4年完成指标的万科,还是跟不上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这或许也是暗合了过去20年房企的宿命,不用想,玩命干总归是没问题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仅仅是因为我们站在中国城镇化这个庞大的肩膀上

  顺便说一下,后面破了这个数字的,是如今的宇宙最大开发商碧桂园,这样的排名更替,背后更多的是各种唏嘘不已

  06、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关键是未来的十年,十五年,中国房地产是否还是会如此,我想很少人会给出坚定的肯定的答案

  那如果说时代不同了,那我多问一句,此时此刻的我们,有没有给自己的公司注入这样那样的基因,用来对抗未来的周期

  能够穿越周期永恒的,我想来想去,大概就是一个个产品和值得咀嚼的品牌了吧。


0 0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

1.1460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