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气服务企业用户:“人口红利”消退后,墨迹天气打出了这张牌

来源:信海光 时间:2018-11-05 资本快讯
从目前来看,腾讯、阿里、百度等均纷纷在产业端进行布局,在云、人工智能、支付、安全等发领域发力,笼络更多的B端合作伙伴。互联网巨头已经杀出一条路,同时也给仍在寻求转型的中小公司指明了方向,而墨迹天气正是其中的一员。

  中国互联网将驶向何方?这或许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家都在焦虑的问题。

  当我们已经习惯以“人口红利”为傲的时候,不得不警惕,正是这个曾经让中国互联网快速崛起的最强因素,正在慢慢消退。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比达98.3%。面对人口红利的消退,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寻找新的增长点。十一前夕,腾讯发出声明,宣布转型产业互联网,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升级,把消费者和产业对接起来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产业价值。

  从目前来看,腾讯、阿里、百度等均纷纷在产业端进行布局,在云、人工智能、支付、安全等发领域发力,笼络更多的B端合作伙伴。互联网巨头已经杀出一条路,同时也给仍在寻求转型的中小公司指明了方向,而墨迹天气正是其中的一员。

  招股书曾披露墨迹天气过于依赖广告

  2016年年底,天气类APP墨迹天气递交招股书。如果单纯从数据上看,墨迹天气还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招股书显示,自2013年至今,墨迹天气一直保持盈利。其营业收入从2013年到201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0.59%;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525.82%。墨迹天气在招股书中承认,主要盈利模式为的“免费+广告”模式,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仍旧维持在98%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墨迹天气的营收模式极度依赖广告。对于这一点,墨迹天气也有清醒的认识。墨迹天气规划了未来三年目标,希望实现从功能类App运营商到互联网综合气象服务提供商的发展升级。与此同时,墨迹天气还要积极探索ToB业务,为行业客户和政府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气象产品和服务,降低极端气候灾害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程倩在采访中对外表示,未来五年内墨迹天气C端的收入将会和B端打平。

  迈出转型脚步 为B端客户定制天气服务

  墨迹天气进军To B业务,其实有一些误打误撞的成分。程倩回忆: “2015年陆续有饮料零售商主动找到我们寻求合作,饮料销售情况与天气有关,比如气温上升,销量就会有明显提升,所以零售商希望能获取天气数据,为各省市的销量预测作参考。”

  2016年年初,国家气象局宣布将向公众开放气象服务数据,希望此举能推动和广大的社会机构,更多的创业者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开拓中国气象产业的空间。市场需求充足,政府政策引导,让墨迹天气意识到,面向企业端提供气象服务,或许是墨迹天气的新方向。

  墨迹天气真正开始为B端客户服务,可以追溯到2016年。饿了么曾表示北京的一场降雨,因配送资源造成的损失就在百万级别。因此,饿了么与墨迹天气展开合作,通过专业气象数据服务为自己的配送运力实施动态调节。

  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配送模型,该模型基于三大块数据而来:历史短时预报数据、历史外卖配送数据以及最新短时预报数据,基于该模型饿了么可制定未来2小时的配送计划,降低天气因素对外卖订单的损失。

  在合作初期,除了墨迹天气,饿了么还需要同时参考了其他气象数据源,综合对比来判断准确率,在数据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调整,决定上下架“准时达”的节点。在合作数月后,饿了么决定停止人工干预,在墨迹天气的方案基础上,实行“自动赔付”。墨迹天气内部人士表示:“尽管准确率离100%还有距离,但自动赔付的效率,仍比加上人工判断要合适。”

  随后的日子里,墨迹天气又与美团等外卖平台开启深度合作,这意味着墨迹天气已经基本拿下外卖行业的全部客户。从与外卖平台合作的经验来看,墨迹天气主要在五个方面起到作用:商户备货提醒、客户送餐时长的赔付策略、骑手的赔付策略、外卖平台的运力调度和骑手中长期的绩效预估。比如对于一个固定区域,晴天和雨天所需的运力是不同的,借助天气预测,可以提前准备。

  除去和外卖平台的合作,按照墨迹天气的规划,公司的To B业务会继续在物流、零售行业拓展合作,并且公司已进军对气象精度要求更高的航空行业,在这个只有美国和日本气象公司独占鳌头的领域发力是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中石油旗下的物流配送业务就采用了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服务。墨迹天气利用历史天气数据,对接中石油的销售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模拟训练预测,解决中石油周期长且跨省的资源调配问题。同时,墨迹天气还利用短时预报和实时预报做天气预警,帮助中石油这种高危险产品在运输途中躲避危险天气。

  全方位的合作,可以看出墨迹天气已经在To B业务的道路上,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打法。

  墨迹天气的To B启示

  墨迹天气转型为B端企业服务,底气是源自于其技术和数据方面的积累。作为天气类APP的领头羊,墨迹天气将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应用到了传统气象领域,墨迹天气已经初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包括短时预报及雾霾预测在内的精准天气预报体系。

  曾有声音质疑,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依赖于国家气象局,其实不然。据了解,除了国家气象局外,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采集还有来自美国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FS、欧洲EC(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卫星数据等渠道获取数据。除此之外,来自墨迹天气C端用户的海量数据同样庞大且重要。墨迹天气的时景天气社区,每天约有十万天气照片上传到时景社区,总气象图片资源达亿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实时天气图片社区。一份公开数据显示,墨迹天气拥有的用户数量级每天融合后的数据达百亿级,总数据量更是已经达到数千TB。

  有了数据,就能产出精准的预报了吗?并不能,数据只是基础,在基础之上还要有技术和算法。以短时预报为例,墨迹天气短时预报功能可以预测未来2小时内、逐分钟逐公里的天气情况。墨迹天气将众包数据与传统天气数据作为研究天气变化的双重基础,不断尝试利用AI等深度学习技术对这些天气数据进行研究。相比于传统的预测准确率30%左右,墨迹短时预报的准确性普遍在80%以上。

  长期的技术投入和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让墨迹天气的短时预报可以达到公里级和分钟级的预告,告知用户其所在地未来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以便在出门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对于任何一款工具类APP来说,服务B端用户,与服务C端用户最大的区别就是,提供的服务需要更加精准,而墨迹天气正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不断投入,让其有了转型的资本。这或许就是企业全面转型产业互联网、服务B端用户的看家本领。


0 656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