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净利预减超八成 首只人民币产业基金清仓走人

来源:投资时报 时间:2019-03-06 募资事件
2月15日,中原证券发布公告称,大股东之一即代表渤海产业基金(下称渤海基金)持有中原证券股份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渤海产投管理)计划进行减持。颇有意味的是,随后数个交易日,中原证券的股价多次出现强力拉升,直到近期一个漂亮耀眼的技术性金叉完成造型。

  中原证券大股东渤海产投管理计划减持所持全部股份。业绩预告显示,2018年该券商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达81%-86%

《投资时报》记者 冯锦浩

  七年半的时间不能算短。现在,作为中国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他们准备获利了结。

  这确实是一个绝佳时点。尽管2018年遭遇全行业业绩下挫,但随着最近连续利好消息刺激,不仅A股和港股两周内双双创出超过25%的涨幅,券商板块更是被一路追捧。受市场乐观情绪影响,中原证券(601375.SH,1375HK)一扫持续近一年的阴郁走势,迅速将60周均线甩在身下。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当然,行动时间必须有一个提前量。

  2月15日,中原证券发布公告称,大股东之一即代表渤海产业基金(下称渤海基金)持有中原证券股份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渤海产投管理)计划进行减持。颇有意味的是,随后数个交易日,中原证券的股价多次出现强力拉升,直到近期一个漂亮耀眼的技术性金叉完成造型。

  截至3月5日收盘,中原证券5.93元/股较52周低点上升79%,而以中州证券名义亮相港股的表现也不遑多让,2.67港元/股较一年内低点已走高68%。

  公告显示,渤海产投管理计划在相应期间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或大宗交易、协议转让方式,减持中原证券股票数量不超过6.08亿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15.71%)。《投资时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6.08亿股以及15.71%的持股比例正是渤海产投管理所持的全部股份,这意味着公告发布后6个多月时间里,渤海产投管理可以带着不菲获利清仓式走人。如果以3月初首周的收盘价计算,渤海产投管理的获利空间还要大幅增加。

  渤海产业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中国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资60.8亿元。其股东名单中包括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国社保基金、国开金融、中国人寿保险集团等。

  按照成立之初的设定,该产业基金除了不能介入房地产业外,同时要求单一项目投资额度在3亿至12亿元之间,单一行业不超过18亿元。

  不过,据《投资时报》记者了解,渤海产业基金并未严格按照上述要求确立出手金额。其中,仅在金融领域,其就先后投资了天津银行、成都银行(601838.SH),目前,该基金仍占后者6.64%股权,以3月5日市值计,相当于22亿元权益。

  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该基金在2011年9月从许继集团手中接过中原证券6.08亿股合计29.9%的股份,进而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曾有市场传言,渤海产业基金为此支付24亿元,对应标的公司的估值为80亿元,但渤海产业基金方面随后予以否认。而以3月5日收盘价计中原证券的市值已达229.4亿元,相较80亿元上升286%。

  对于此次减持计划,渤海产投管理将原因解释为八个字:“自身资金安排需要”。至于在中原证券官网上,“渤海基金投资中原证券收益丰厚”这样显著的标题亦在首页反复出现,且还特别强调以此次减持公告前一日的A股股价计算,渤海产投管理在近八年时间里已累计获得177%的原始投入增值。

  不论渤海产业基金清仓走人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但近年来中原证券在业绩数据、业务表现、监管分类评级等诸多方面均未尽人意却确凿无疑。

  见好就收?这或许也是一种答案。

  去年盈利大幅下滑

  在公告减持计划的半个月之前,也就是1月31日,中原证券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预减公告。

  公告数据显示,中原证券2018年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面临巨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减少3.6亿元至3.79亿元,降幅为81%-8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预计减少3.79亿元至3.99亿元,同比下滑幅度高达86%-91%。

  市场分析人士告诉《投资时报》记者,从中原证券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来看,其市场竞争力并不强,多年经营没有形成自己的业务优势既导致了业绩下滑也制约了未来发展。

  中原证券成立于2002年11月8日,目前注册资本近40亿元,是河南省内注册的唯一一家法人证券公司,也是全国130多家证券公司中第8家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券商。虽然在资本市场“内外两开花”,但相关统计显示,在其营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纪业务还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省内。

  从2017年数据看,该公司88家证券营业部中有69家位于河南省内,其他省份平均不到一家营业部。与拓展上市空间的积极性相比,业务开拓的局域性显然制约了中原证券的发展。2018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经纪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04亿元,同比下降11.63%,而同期沪深两市股票基金累计成交量5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

  不仅仅是经纪业务,在券商另一大业务板块的投行业务上,中原证券也表现逊色。2018年上半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319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5%。Wind数据显示,其作为主承销商的收入仅有134.62万元,市场份额仅为0.02%,在全部上市券商中居末。

  评级下调六级

  据2018年中原证券上半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前五大股东分别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30.89%;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1.27%;渤海产投管理(代表渤海基金拥有股权),持股15.71%;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59%;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94%。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这样的股东背景下,一旦渤海基金完全清仓推出,很可能导致中原证券股权进一步分散,后期再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实际上,中原证券融资的需求一直很大,且长期被指现金流紧张。

  2017年该公司通过两次发行金融债,合计募筹集资金25亿元,而到2018年三季度末,其有40亿元规模的债券需要偿还。

  如果说资金流的把控水平可以间接映衬一家公司的运营能力,那么监管部门对券商的分类评级和监督结果就更直白地说明了问题。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A股市场上市后,中原证券多次被监管部门予以警告或处罚。在查阅河南证监局发布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时记者发现,2018年2月11日,河南证券监管部门发文指出,中原证券存在公司合规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公司合规管理意识薄弱,合规人员配置不足;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公司重业务收入,轻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失衡等违规行为。对此,监管部门已对中原证券相应高管予以谴责并责令改正。

  在证监会公布的2018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中,中原证券遭大幅下调,即从2017年的A类降到2018年的C类,相当于下调六级,位居行业末档。

  据悉,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是证券监管部门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合规管理水平,对证券公司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主要体现的是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整体状况。


0 0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