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IPO的意义

来源:夸克点评 时间:2019-05-05 上市
我不怀疑它的成长性,但真正的挑战可能在于,未来一个周期,云集的决策与运营的独立性能否保障……

  面对成功IPO的云集,一些人虽已走出“传销”认知,对它仍有轻视:一重是商业模式与竞争力层面,另一重则要观察这一IPO案例的行业风向意义。

  说到商业模式,很多人直接就说云集是一家“社交电商”。 从C端入口来说,有合理处,但整体其实是一种矮化:它漠视了云集完整的平台价值,尤其一起步就具有的强烈的2B支撑部分。

  这里提供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是2018年,夸克点评用S2B2C描绘过云集,强调它是“一种高度控盘、自洽的商业模式”。二是云集自身此刻强调的“会员制电商”。

  让我们展开分析。

  S2B2C最早出自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我们去年的解释是:S是云服务集成,B是店主,C是最终用户。

  于它来说,S就是通过云端共享,聚合商品、物流、IT、客服、图片、广告文案等资源,开放给B端店主,通过产业链赋能,店主除了最初入驻费,只须将更多精力用于拓展社交圈层,建立信任,促成客流与交易,几乎可零成本服务。形式上,这确实是一种自洽的商业模式。

  不过,此刻,云集S2B2C已有更深内涵。

  比如,S环节,我们看到,借助IPO,它已明确发出这些信号:将进一步技术力量,尤其算法;强化更多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强化更多新品牌服务等。

  相比6种Saas化的云服务集成,新的动向将追求更底层(算法)、更落地(线上线下高度协同,更富品质与效率)、更纵深(未来新品牌服务不止卖货,而隐含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新品牌服务未来不止卖货,“B”将不止包括经销体系与店主,还将撬动许多品牌企业甚至制造商。

  为什么我们说这是一种“高度控盘”的机制?

  “控盘”不是“控货”,而是这阶段云集的综合能力:就是通过持续升级、优化供应链,为消费者“发现、选择、重新定义优质商品,并高标准、高质量地、稳定地实现供给”。 这里面,对于一个平台内外资源的集成、协同要求非常高。

  很多人习惯说云集模式“很轻”,其实没看到这家平台背后“重”的部分:基于消费洞察、商品与品牌运营经验、技术及数据的爆款营销能力,选品后面有许多数据与经验集成。此外要实现服务,还需要基于技术、数据驱动的高效而开放的物流体系等。

  这种机制非常适合引爆单品或有限品类的营销案例。结合日销、灵活的主题营销,它已经开始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从卖货到品效合一的全域营销,它已开始打通零售与制造。

  这种机制下,你会发现,云集拥有:

  1、淘系的开放气质,但2B一端高度可控;2、京东的自营品控机制,但线下更灵活;3、拼多多的圈层社交机制,也有日益场景化、定制化的团购能力;4、各种严选路径的供应链创新与品类经营能力。

  就是说,本地各家优势特点它似乎都有,但又不同于其中任何单一一家。

  用《技术的本质》一书还原,这就是一种出色的技术组合机制。“云集”的名字里,似乎容纳了这种气质。

  之前,我们在拼多多身上看到了基于数据与技术的“游戏+社交+团购”机制。两个平台诞生在这一周期,有它们的要素整合能力。

  当然,云集官方此刻有它自己更独立的表达。那就是上面提到的“会员制电商”视角,它尤其强调了与Costco、Amazon Prime的相似性。

  云集为什么要强调这一表达?我认为,跟以下几点有关:

  1、 可进一步回击、澄清“传销”争议;2、 趋势之下,更清晰地迎合美股投资人对平台的理解与认知。Costco、Amazon Prime更有利于辨析、参照;3、 突出平台粘性、体验及成长价值。

  招股书里,一年来,云集会员增长数据非常强悍,而且获客成本有相当优势。很多人说,这显示出一种社交化的魅力。在我们看来,社交只是表面,真正的竞争力,还是在中台、后台的高效、协同的服务集成。

  诸多平台都在构建自己独立的会员体系。对于云集来说,它从诞生起,整个平台服务链条里,就拥有这种机制。甚至可以这么说,云集的发展,第一波核心驱动力就是会员制。未来会更加侧重2B的纵深服务。

  会员、用户扩增,既可为未来精细化化的大数据运营、数据产品化进程奠定基础,更因涉及“礼包”(平台服务费的重新定义),能直接生成稳定的现金流。

  我们能看到云集平台出色的运营机制。4岁的它从诞生起就有一种厚重的气质。

  除了平台商业模式优势,这背后更有肖尚略与团队的精细化的组织管理在。在诸多创业企业中,年仅4岁的云集,有这种意识,相当难得。这跟肖尚略的连续创业、视野、团队多元性有关。去年,说到自己对团队的期待,他强调,云集最大、快速成长的幸运来自三方面:创业团队向善的信念;胸怀全球事业,有全球格局;前后10年乃至前后100年的商业视野。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云集的挑战与压力面。很多人关注它的运营效率、毛利、货币化机制、成长性等。这些,我认为虽然属于核心问题,但都不是真正的压力。

  我不怀疑它的成长性,但真正的挑战可能在于,未来一个周期,云集的决策与运营的独立性能否保障:

  1、 IPO前,云集能保持自己的长短期节奏,IPO后,考虑到股价、市值压力,以及投资人的要求,肖尚略是否会妥协;

  2、 现有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机制上,能否保证云集的独立性。

  截至目前,云集平台,护城河还远不够深。其他同行都有类似的机制。它更多展现了商业模式的清晰度,但也决定了:这个阶段,它的规模化之旅会与自身基于品质、效率的控盘能力有内在博弈。

  云集是一个对开放的生态高度依赖的平台,它这个阶段的竞争力,建立在一体化的运营品质与效率上。过度倾斜一个环节,其他环节不但未必有效,甚至还被拖乱节奏。

  你能看到,云集IPO前虽然也有多轮融资,但规模与拼多多、早期的京东比,其实都不算什么。过去几年,它维持着自己的节奏与规模化速度,虽然有小亏,但一切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烧钱基础上。在诸多电商类公司中,它展现了许多独立性。

  肖尚略去年也说过,在用户增长上,云集只追求良性速度,掌握节奏,不要过快发展,因为服务、供应链还需要不断成长。到“商品极具竞争力,物流、客服从75分到90分的时候,用户是不愁的。(目前)整个公司就一件事,不断满足用户更加挑剔的体验……只要你做得好,保持开放,资源都会过来,用户都会过来,你不需要做多余的动作”。

  但是,眼前云集已IPO。未来几季,它将无法回避复杂的资本市场挑战。某些方面会考验云集集体的心理。我们之前也见过,许多公司IPO当口时,一度对外明誓自身经营独立性,但最后,多家仍无奈沦为投资人工具。

  这个阶段的云集若过度追求诉求,失去自己的节奏,可能比较危险。而且,IPO虽已成功,但就实际融资额来说,相比云集未来几年愿景,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如果云集不能借助IPO在发展中显现、暴露并持续解决自己诸多问题,监督、督促、推动公司挑战更高目标,持续提升竞争力,意义其实并不大。

  若只是为了融资,我相信,肖尚略不会在此刻寻求云集IPO。过去4年,云集确实有过几轮融资,但他并没有过度稀释股权,IPO后仍持有43.5%的股权。而且,云集IPO后采用的双重股权结构,即分A类普通股和B类普通股。肖尚略持有全部B类普通股,IPO后将持有公司大约88.5%的投票权。

  其中A类同股同权,但B类1股对应10股的投票。这种IPO制度设计的保障,意味着,未来,即便A类不占优势,肖尚略也有能力守住云集的发展节奏与方向,保证决策的独立性。这里面,我相信,有他跟创业团队长远的思考。面向市场,他手中还有许多筹码操作的空间。

  所以,真正的挑战在于,肖尚略能否保持着创业者心态,将非常关键。这不是否认云集未来可能发生的形态变化,它一定会走向复杂,我们只就创业者一端看。因为,随着新的数字经济壮大,发展模式的创新,中国新的企业家群体也在形成,他们展示的独立性、思想力、组织力及领导力,会有不同的景观。

  我特喜欢“云集”这个名字。它既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形象化——比如云集既有本土淘系、拼多多、京东、严选的多元特质,又有Costco、Amazon的特质,更是一种产业趋势的象征。

  云集就是数字经济各种要素(技术+商业化+基础设施……)达到一个成熟阶段后的产物。它属于一种全新的技术与商业的组合,也是复杂经济学里的“涌现”。本质上,它也是一种“操作系统”。

  云集IPO,既能验证庞大的中国供应侧改革、消费升级、技术变革、数字转型以及社会变迁的机遇,更能验证这种全新组合的价值。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也正是一场IPO的意义。中国乃至海外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生态,看似已经板结多时,其实依然隐藏着丰富而强大的创新空间。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0 1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