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鲸网原创出品,首发资鲸网,转载请加资鲸(ID:zijingkeji)。
【导读】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在实验室里,发生了一件怪事:抽屉里 的一卷包得好好的照相胶片,莫名其妙地感光了;旁边的一瓶荧光物质"一硫 化锌,也“无缘无故”地射出浅绿色的光芒。这是怎么回事?贝克勒尔像大海捞针似的开始寻找原因。最后,他的视线落到了抽屉里的 一瓶黄色晶体上。谜底终于解开了!经过研究,这种黄色的晶体——硫酸铀酰钾,具有一种奇妙的性质:它能发出看不见的射线,使照相胶片感光,使突光物质发出荧光,这就是人类首次发现元素的放射性(铀)。
1898年12月,波兰裔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丈夫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并于1902年在数吨沥青矿渣中提炼了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因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战时期,美国通过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率先研究出原子弹,首次将核裂变原理运用于武器上,并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以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开始研究核武器,中国核能利用是从研究核武开始的。本文只阐述我国和平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事件。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65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3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来源:百度百科)
一、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现状
1.艰难起步
中国核能事业创建于1955年,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少的投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核电建设为重点,中国核能和平利用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投产,是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成为中国核电建设的标志性事件。秦山核电站吹响了我国和平进军核能商用市场的号角。
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设计并承建,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 、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一期工程1985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二期工程在原址上扩建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1996年开工建设,已投入运营。三期工程由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3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
2.纵深挺进
1994年建成投产的大亚湾核电站开创了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的成功范例。大亚湾永不停歇的涛声,向世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胸怀与自信。在饱受雾霾困扰呼唤清洁能源的今天,揭开这个“蓝色精灵”神秘的面纱,大亚湾,传说中西王母降生的地方,而今你将呈现给世人怎样的激越与传奇?带给今人怎样的鼓励与启迪?
1982年7月4日,冒着沥沥细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广东省委书记叶选平的陪同下第一次考察广东核电站厂址,先后到了凌角石和大坑。7月的夏雨时下时停,到凌角石雨势更大了,李鹏撑着伞站在凌角石上,指着已经沉睡千年的荒山海滩,难掩激动的心情:“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就建在这里吧!”
风雨过后见彩虹,关山飞度三十载。怀瑾握珠,如沐春风,中国大型商用核电站的第一座里程碑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昂然崛起……
15年曲折历程,7年艰苦建设,历尽磨难仍矢志不渝,惊涛骇浪仍勇往直前,乘改革开放春风,“站在巨人肩膀上跳高”,实现“零资本裂变”,终结了中国没有现代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历史,大亚湾核电向中国乃至世界绘出了一幅气吞山河动人心魄的壮丽画卷!
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厂房(来源:百度百科)
1996年开始,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秦山二期核电站;与国外合作建设了岭澳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截至2004年7月,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701万千瓦;江苏田湾核电站已于2005年建成正式投入运营,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达913万千瓦。
2003年,中国大陆核电的累计发电量43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15亿千瓦时。在浙江、广东两省,核电上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的 13 %,核电成为当地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情况良好,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环境本底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能力。
截止2016年1月中国核电站分布图(数据来源: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截止2019年12月,我国47台运行核电机组(不包含台湾核电信息)累计发电量为3481.3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8%。2019年发电量比2018年发电量同期上升了18.09%;累计上网电量为3263.24亿千瓦时,比2018年同期上升了18.15%。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7346.22小时,平均能力因子为92.36%。
3.跨越发展
核科学技术研究是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中国现已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研究在内完整的核科学研究开发体系,这是中国核能利用、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三大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正在建设中的核电站
⑴防城港核电站(中广核,3、4号机组);⑵红沿河核电站(中核,5、6号机组);⑶田湾核电站(中核,5、6号机组);⑷福清核电站(中核,5、6号机组);⑸漳州核电站(中核,2台机组);⑹石岛湾核电站(华能,3台机组);⑺太平岭核电站(中广核,2台机组);⑻陆丰核电站(中广核,6台机组);⑼苍南核电站(中广核,2台机组);⑽霞浦示范快堆(中核,1台机组);⑾荣成核电站CAP1400(国核技、华能,2台机组);⑿彭泽核电站(中电投,4台机组,已停工);⒀咸宁核电站(中广核,4台机组,已停工)。
最新中国核电站分布图(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在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原子能专业,为核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针对核能事业的特殊要求,核电厂和其他从事核能开发利用的单位,都把员工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定期培训、严格考核和关键岗位的资格认定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科技素质和业务能力。
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其他形式核能利用的研究。由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温气冷堆于2003年年初达到满功率,中国实验快速反应堆正在建造中。中国还成功地完成了低温核供热的工程试验研究,正在开展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工程研究,为核能的广泛应用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由于核能的特殊性,国家对核能事业发展实施严格的管理,通过制定法规、依法行政、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引导核能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中国能源的总体规划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是中国核行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管理规章,拟定核能利用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发展规划,负责核能领域科技开发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经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负责核能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并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有关活动。
中国电力能源结构分布图(来源:百度百科)
4.核废料处理
由于烟尘中存在镭、钍等放射性元素,百万千瓦级燃煤发电厂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剂量约为每年0.048毫希,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微量放射性物质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剂量仅为每年0.018毫希。换句话说,核电站的辐射影响明显低于火电厂。
放射性废物治理是核燃料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废物,特别是长寿命、高放射性的废物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与处置,不仅关系到公众人身安全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地质处置的研究开发,开展高放废液的分离、嬗变研究,以降低锕系核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安全处理与处置的难度,减少其对公众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但在运行中,会产生核废料,如何处理核废料成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大研究课题。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在核废料处理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核电建设的带动下,核燃料循环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技术进步。核电站燃料组件制造实现了国产化; 乏燃料处理工厂在建设中; 两个专门处理中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放射性固体废物深地层处置研究也在积极开展。
中国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医疗卫生、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到2003年底,全国从事核技术应用的单位有300多家,总产值约400亿元人民币。
二、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中国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在中国核电起步之初,就通过制定法规、建立机构、明确职责等措施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标准。国家核安全局依法对我国的民用核设施实施独立的安全监督,对核电站和其他民用核设施进行安全许可审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在国家、地方人民政府和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建立了核电站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十多年来,中国的核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作,为保障核安全作出了贡献。
中国高度重视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对外合作。特别是198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来,积极参与旨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和以防止核扩散为目的的保障监督的国际合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中国正式加入了核供应国集团,对核出口实施全面安全保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为了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又迫于其它可再生清洁能源产能不足,发展核技术并应用于电力供应就成了各国当下的迫切之需。有外媒称,为了追赶并紧跟世界其他地区的步伐,中国很可能需要建造更多的核电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据Asia Times(亚洲时报)报道,中国要想让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即全国10%的电力供给来源于核电站,必须从今年开始以每年8座的速度部署更多的核电站设施。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也表示,到2030年时,中国的总耗电量将达到10.5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核电的部署已经非常之迫切。
一个国家电力供给的10%来自核电厂,这是符合世界平均值的数据。目前,虽然并没有可靠的信息证实我国有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新建8座核电站,但如果中国想要紧跟世界步伐并达成这一目标,只能加快核电站的建设。近年来,快速扩张的核电站数目使中国成为全球在建机组规模的第一名,总装机规模更是位居世界第四。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满足能源不断增长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核能的发展。中国把核电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能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在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的沿海地区,核电将成为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柱。
中国核电建设在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自主化的方针指导下,统一技术路线,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水平和经济性,实现大型核电机组建设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提高核电产业的整体能力。
中国核能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核电发展采用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的方针。近期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主,在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建设一批压水堆核电站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适时建造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并以此作为我国未来核电发展的主力机型。
中国的核电技术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当年中国的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经过近40年的吸收消化创新中国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且开始为英国建造大型核电站就是采用的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采取三层保护装置,核泄漏零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它会自动关闭运行装制,不会造成核泄漏,目前为止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安全感的核电技术,打破了国外此技术的垄断跻身世界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国。另外,中国已经研制成功海上移动核电站将来为南海各岛提供强大的电能,保障岛上生活及军事基地的电力需要。
正在吊装的华龙一号国产首台核电稳压器(来源:新华网)
从2017年中国所有在建的核电站全部采用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彻底杜绝核泄漏事故,让安全稳定清洁的核电能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中国标准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核电技术唯一中国标准。值得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勿庸置疑,核电已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近年来,中广核积极践行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
2015年初,继中国南车、北车成功合并之后,中电投与国家核电也进行了合并,央企重组获巨大突破。据媒体报道,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已获中国最高决策层签字通过。中电投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三家核电站运营牌照的持有者之一。
2006年,中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了被称为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技术AP1000,并把该技术的消纳和吸收任务交给了国家核电公司。目前,国家核电已经在先进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相关设备、材料制造、工程管理、运行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核电技术集团。投资能力和技术能力更加强大。
三、光耀神州,再攀高峰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就从核裂变技术飞跃发展到核聚变技术,当然,那个时代主要是研究氢弹这样的热核武器,民用核聚变技术还是一片空白。中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利用核能的高效为人类服务,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
近日,有官方媒体报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岛”上的我国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力温度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我们梦寐以求的“人造太阳”终于横空出世。
“东方超环”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该装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人造太阳”核心装置(来源:央视客户端)
据了解,人类开发核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重元素的裂变和轻元素的聚变。利用核裂变原理,人类已建造了几百个核电站,对于核聚变的利用却落后很多。“人造太阳”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这被视为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强大的基石之一。
科学家测算,1升海水含有0.03克氘,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300升汽油。海水中共有超过45万亿吨氘,释放的能量够人类使用上亿年。更重要的是,核聚变反应的产物是氦元素和中子,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堪称完全清洁的能源。但“人造太阳”至少满足“极高的温度”与“充分的约束”两个苛刻条件,才能实现核聚变反应永续进行,并为人所用。
2017年7月,“东方超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实现了从60秒到百秒量级的跨越,创造了核聚变的世界纪录。
2018年11月,“东方超环”首次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获得的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由此,我国的热核应用技术已大踏步跨入世界科技先进大国行列,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除“东方超环”外,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也在建设中。该装置预计今年投入运行。
这一装置采用了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
国际上也在建造一个规模更大的“人造太阳”。这一名为“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的项目,总投资约150亿欧元,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2003年,中国加入ITER计划。2008年,中国全面开展ITER计划工作,承担了其中约10%的研发制造任务。
2016年4月,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首台主变压器,运往ITER设施的建造地法国。
当年12月,由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
2018年1月,中国首个通过公开招标中标ITER计划项目的核压力设备完成制造,四台不锈钢蒸汽冷凝罐(VST)运往法国。
根据ITER计划的部署,2007-2025年为建造阶段;2026-2037年为运行阶段;2037-2042年为去活化阶段,预计2050年左右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应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已听到那庄严的号角声,我们已看到了那壮阔的前景。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又一场世纪之战再次拉开大幕。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最终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胸怀和希望所在。
从“核电大国”成为“核电强国”,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之梦”。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逐梦者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祝我“中国梦”,好风正扬帆!
附:核电产业链概念股一览
1.核材料:西部材料、宝钛股份、东方锆业、升华拜克
2.核级钠:兰太股份
3.核碳棒:方大炭素、中钢吉炭
4.核发电设备:上海电气、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东方电气
5.核冷却:南风股份、盾安环境
6.核阀门:烟台冰轮、中核科技
7.其他:中科英华、中成股份、威尔泰、特变电工、上风高科
部分核电概念股一览
1.东方电气(600875):是目前国内具备制造百万千瓦级核岛和常规岛设备能力的企业。
2.上海电气(601727):拥有了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3.中国一重(601106):是国内首个具备全套百万千瓦级核电锻件自主提供能力的企业。
4.二重重装(601268):核岛设备主要供应商。大型铸锻件的加工和生产能力处于国际顶尖水平。
5.中核科技(000777):是我国阀门行业和核工业系统的首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核工业集团唯一的上市公司。
6.自仪股份(600848):核电仪控系统。
7.东方锆业(002167):核级海绵锆。
8.沃尔核材(002130):核辐射改性新材料。
9.奥特讯(002227):公司是唯一有核电站电力电源供应履历的国内厂商。
10.九龙电力(600292):核废料处理。
11.中成股份(000151):核能研究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2.南风股份(300004):我国唯一具有核电站核岛HVAC总承包经验的供应商。
13.哈空调(600202):核空冷产品。
14.江苏神通(002438):核电阀门龙头。
15.烟台冰轮(000811):核电阀门业务。
16.盾安环境(002011):核级冷水机组。
17.浙富股份(002266):抽水蓄能机组。
18.海陆重工(002255):压水堆、高气冷堆、实验快堆的支承和堆内构件吊篮筒体等核电设备及部件
19.华东数控(002248):公司与德国希斯庄明有限公司合作制造加工宽度8米,长30米数控龙门移动式镗铣车削中心、ф320毫米落地镗铣床、ф16米数控六轴滚齿机重型机床产品,这些重型机床产品技术水平为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可广泛用于核电设施、船舶制造、军工产品等重型零件的加工。
20.南洋股份(002212):核电站用特种电缆。
21.宝胜股份(600973):核电用超导电缆。
22.宝钛股份(600456):核电站用锆材。
23.中科英华(600110):核电特种电缆及附件。
24.科新机电(300092):核电用压力容器。
25.威尔泰(002058):核级压力变送器。
26.ST合金(000633):核容器及核设备。
27.吉电股份(000875):核电控制产品。
28.申股股份(600642):参股核电站。
29.大唐发电(601991)/华银电力(600744):核能发电。
30.赣能股份(000899)/赣粤高速 (600239)/深南电A(000037):核能发电。
31.皖能电力(000543):核能发电。
32.闽东电力(000993):核能发电。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核电集团官网、央视新闻网、新华社、Wind资讯、东方财富网、全景网等)
(本文图片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资鲸网 作者:世纪浪人)
登录 后即可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