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胡春:三维度解析员工是如何看待股权激励的(好文收藏!)

来源:胡春  时间:05-12 商业管理
对激励对象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性格特点等因素都会造成大家对股权激励的认知会与老板有较大差异,再叠加客观存在的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密切的某种信息不对称,更会加大这种差异。

  作者:胡春

  ID:laohuaiyy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有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我都在最高层了,自然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讲的是一种客观场景带来的认知的差异。在股权激励中,也会因为客观场景的不同,带来员工与股东对股权激励认知的差异。在十多年的咨询经历中,我很少发现老板认为自身企业价值不大的,也很少发现员工认为企业价值有老板说的那么大的。对激励对象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性格特点等因素都会造成大家对股权激励的认知会与老板有较大差异,再叠加客观存在的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密切的某种信息不对称,更会加大这种差异。于是,老板不禁仰天长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那么,从普遍性意义上讲,员工眼中的股权激励是怎样的?接下来,我将从认知、心理、行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员工对于股权激励的认知,我将其分为五种典型表现。第一种是愚忠型,借用“两个凡是”就是“凡是老板说的都是对的,凡是老板要求做的都是正确的”,无条件的相信老板,谈不上对股权激励有啥认知,不关心股权激励具体怎么做(原因可能是态度上不想关注、能力上不能关注或是陷入了“忠心”的自我暗示),只关心老板怎么说。这种现象在内地一些成立时间久、老板威望高、老员工多的企业尤其明显。第二种是福利型,认为股权激励就是分钱,就是老板给大家的一种福利,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完全忽略了股权激励中需要承担的义务与风险。第三种是质疑型,“凡是老板说的都不相信,凡是老板要求做的都表示怀疑”,无论方案怎么设计,思考的出发点都是“老板到底想干嘛”,这在一些缺乏信任的企业表现得比较突出。第四种是自我型,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形成了对股权激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尽管这种观念不一定正确,比如激励的股权是要送的,离职之后是不需要退的,回购应该按照市场价格等等,这就是俗话说的“满罐子不荡浅罐子荡”,只接收股权激励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屏蔽掉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第五种是理性型,会去深入了解股权激励方案收益如何体现、支付的对价是否划算、附带的约束条件是否合理,关注的点是安全、风险、投入、回报、流动、知情权和合规性(重点是财务)。解决员工对股权激励认知的问题,企业首先得有一个坦荡的心态,如实的去总结过去、剖析现状、展望未来;其次是讲清楚实施股权激励的初心、目的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所谓的“定调”,不强求人人都满意,只在乎正心正念、导向正确;最后,还是有必要将股权激励升华到“共创、共担、共享”的境界,尽可能的去凝聚员工的共识,引导员工想清楚并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劳动利益与投资利益的关系。

  无论对股权激励是哪种认知,员工对待股权激励通常的心理是:希望能有确定的收益,不愿承担很大的风险,最好存在暴富的机会。所以我一直强调,所有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都要顺应人性,这样才有成功实施的基础。既然是一种激励,员工首先关心的自然是“激励”究竟体现在哪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方案如何设计,脱离了真金白银落袋为安,都是没有根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有这个意思吧)。股权激励的收益体现,一方面通过经营成果获得,一方面通过资本溢价获得(主要是并购、上市)。而不管哪种方式获得,都可分为“持有的收益”和“交易的收益”。在企业没有上市的情况下,交易收益的获取既面临缺乏交易对手的情况,又面临没有市场公允价格的问题,可能性很小,何况作为企业也不希望员工过早的将其股权进行交易。因此,“激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体现是分红,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成果。站在员工的角度,股权激励能不能实施下去的第一步,就是短期有没有分红——除非企业的快速发展态势以及强烈的上市预期能对冲掉员工的分红意愿。如果收益能够确定,则员工还关心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大,主要简化为几个问题:这事靠不靠谱(考验老板人品的时刻到来了)?我需要投入多少钱?我需要服务多少年?我的钱和人能不能自由流动?我还需要承担哪些责任?企业财务状况我能不能看得到、真不真实?最后,人不能免俗,都希望能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实现财务自由。所以有一个结合实际的资本运营规划,还是有必要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当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公布时,基于上述的认知和心理,员工的选择就是参与或者放弃,再细化一点就是坚决放弃、带着犹豫的放弃、带着疑虑的参与、坚决参与。坚决放弃的,不是躬身入局者,自非我辈中人;坚决参与的,足以成为标杆楷模。这两类群体都不会太多,更多的带着犹豫最后不参与的、带着疑虑最后参与的。企业要做的,是尽可能去同频大家对于股权激励的认知,尽可能在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大家的心理想法,去打消不参与者的犹豫,让其变为参与者;去解决参与者的疑虑,让其参与得更坚定。

  金庸先生《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写道: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股权激励也许是很好很好的,可依然会有员工“偏不喜欢”。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投资分析师
致力于培养并认证新时期股权投资菁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