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0年,电动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专项之一。
2003年,比亚迪成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比亚迪开始进军汽车行业。
2009年,中国再次在这个产业大手笔押注。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并开始给予新能源汽车一次性定额补助。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由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到全面政策扶持阶段。本文的几位主人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他们分别是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北汽集团、宁德时代曾毓敏、蔚来汽车李斌。同时,本文还将邀请FF91贾跃亭作为特别嘉宾,友情出演。
既然角色已经到位,那么这故事的情节就在大国博弈和经济、气候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拉开序幕……
01 万钢与钢铁侠的剑
2021年5月12日,腾讯新闻《一线》从接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人士处确认,特斯拉上海工厂二期扩建项目目前处于暂停状态。外界多数观点认为,这是受安全事件的影响和美国纯电动车进口关税产生的影响,导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短暂的危机。
五天之后,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到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调研表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强调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及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能源的融合;二是把握节奏,有序推动不同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三是逐步升级基础设施,分步推动车网融合;四是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科普工作。”
或许很多人疑惑,特斯拉和万钢这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主体,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时间回到2008年初,任职我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不久的万钢到访位于美国拉帕罗 奥多的特斯拉总部。此时的特斯拉,刚生产公司的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不久,定位为一款两门运动型跑车;但华尔街的精英们对特斯拉的前景丝毫不感兴趣,导致公司账上资金短缺,捉襟见肘。
在Roadster旁边,万钢看着这款号称全球续航里程达400km的新能源汽车,愈发坚定了要带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场上开拓出一条大道的想法。毕竟,多年的发展让人感受到,燃油车在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依旧遥遥无期,燃油车的关键技术依旧被外资牢牢把持。
就这样,两个不同的人物,面临着两个不同的问题,却怀揣着同样的希望,进行了第一次的握手。多年后,人们才逐渐发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上,这次会面是重要的开端,因为这两位主角,在各自的舞台上,率先演绎出两段堪称经典的新能源片段。
回国之后,万钢立马着手推广新能源汽车落地的计划,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调研,他梳理了四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理由:(1)新能源汽车能够极大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环保 ;(2)缓解石油紧张,改善能源结构,稳固国家能源安全;(3)实行国产替代,得到工业产业升级;(4)顺应科技发展趋势
理由有了,但是落地的有效措施还没有确定好,因为他发现钱袋子并不在自己的手里,在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的科学技术部大楼里,这位新能源电动车大师,皱眉思索。于是,他决定拜访财政部。
关于万钢其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二十年前,他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领导了多项技术创新项目,为新一代奥迪A4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也正是他,他首次向国务院上书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的建议,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关于他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前美国能源部顾问、《伟大的竞赛:对未来汽车的全球追逐》一书作者Levi Tillemann这样评价:“他是中国的电动车之父。没有他,中国汽车产业不太可能驱动自己来弯道超越,这是他的主意。”
大洋彼岸之外,特斯拉终于迎来了转机,因为埃隆·马斯克的另一家SpaceX获得了美国航天航空局金额16亿美元的订单,同时特斯拉也获得戴姆勒公司7000万美元的投资。马斯克在安心的梳理自己的胡子茬后,度过了艰难的财政危机。现在,特斯拉又能继续完善自身技术,依旧继续朝着疯狂的研发目标前进
2009年,在经过不断的热身之后,万钢和埃隆·马斯克的剑终于出鞘了。
2009年1月23日,财政部和科技部正式下发文件刺激新能源汽汽车市场
为了使得推广的效果得到保证,我国政府展现出了强大的中央财政能力和慢慢的诚意,各种补贴接踵而至。
没错,万钢部长推广新能源落地政策的秘剑就是两个字:补贴。这种古老的配方此后将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助推着我国一个又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的崛起,调制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片段。
也是在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能源部长朱棣文到访特斯拉工厂,随即给了特斯拉4.6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科技狂人有了钱,立马行动,他约访了英飞凌和ST意法两家半导体公司,他亮剑了,发誓要做一场高集成度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具备OTA(在线升级)的效能系统全自主的梦。
这个的梦有点疯狂,大到把远在一万四千公里的贾跃亭、李斌、何小鹏和李想也囊括了进来,以致于直到今天大家都还没有醒过来,而且越做越大。
这边,新能源的补贴开始中国大地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我们的故事的其他几位主角,也正以星星之火的态势,慢慢在神州大地燎原了起来。
02 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冠军侯北汽新能源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终极排行出炉,8家中国企业进入前20的榜单。如果我问你,全球最让人惊叹的新能源汽车是哪家公司,你会怎么回答? 或许你会回答:特斯拉?蔚来?比亚迪?
可是,错了,并且是大错特错。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上汽五菱宏光MINI。
2020年7月的宏光MINI EV系列(纯电动车)刚一下车,就火便大江南北,月均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43%。在火爆的时候,平均每50秒就销售掉一辆。据乘联会统计,2020年7月-12月,五菱宏光MINI累计销量127651辆,更在当年9月-12月连续蝉联4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
五菱宏光,这几个字在汽车产业链里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用五个字总结,应该是:“人民代步车”。
在中国,如果被冠以“人民”二字,那么就显得份量十足,因为这背后是十四亿人的支撑。它的出现,把特斯拉、宝马、丰田、比亚迪这些巨头,统统都甩到了身后。
而在五菱宏光MINI之前,还有一位电动车销售量爆表的大神,人送外号“国民车”,它他就是——国民车北汽新能源,是中国第一家年产销超过1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并且,连续六年位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就连特斯拉特斯拉的Model S也望尘莫及 。
这个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整车企业出现了合资热潮,方向为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2017年6月,大众与江淮合资,福特与众泰合作、东风与雷诺-日产携手、奔驰与比亚迪签约、宝马与长城组件新公司……
2018年5月,新合资潮开始,方向为新能源共享出行领域,大众与滴滴合资,福特众泰再组合资公司,宝马与奔驰合资……
观众的弹幕随之而来:
(1)这其中的有啥故事可讲?主角为什么是北汽新能源?
(2)为什么说中国汽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3)五菱宏光和北汽新能源销量是如何实现这么牛的?
别急,故事即将娓娓道来......
话说2009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和补贴政策一出,作为共和国的坚定拥护者北汽集团(全称: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便闻令而动,积极响应。因为其背后的实控人是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再一次派上了用场。
2009年9月,北汽集团宣告成立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主攻的方向便是成为我国第一家独立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纯电动汽车企业。尽管在当时,这个新公司做的最多的工作是负责采购零件,销售整车,整车制造的攻坚任务依旧由北汽集团账下的北京汽车担任;但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中国新能源整车制作领域写下辉煌一页。
要明白新能源汽车的来龙去脉,就要得先理顺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情况: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后市场。
一个新能源整车厂,要想做出一台像样的电动汽车,需要从上游找到做零部件的企业,包括购买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其他零部件,组装生产完整车之后,要联系下游的4S店、甚至是各公共交通公司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
乍一看,成为一家感觉整车制造公司难度系数不是高啊。每当这时,我们的特邀嘉宾贾跃亭老师就出场讲述他的血泪史了。2014年乐视发布财报预计收入接近100亿元,此时的乐视和贾布斯在中国资本市场风光无两。但他并不满足,因为有人告诉他埃隆·马斯克做了一场世界级的梦,让人足够着魔。贾老师决定亲自去洛杉矶看看特斯拉的发布会。现场,用户们变成了观众,顾客变成了粉丝,马斯克对于特斯拉的每一句畅想,都会使现场陷入久久狂欢。我们的友情嘉宾,贾跃亭老师也被这梦想感动到窒息了。
于是,这年年底,乐视集团CEO贾跃亭宣布乐视开启“SEE计划”,即打造超级汽车和垂直整合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生态系统。此时,他心里多了个坚定的目标:特斯拉2018年绝不可能生产出超越(法拉第未来FF91)的产品。
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贾老师深陷财务危机,远走他乡......
直到今天,一方面,他依旧坚定心中的信念,关于FF91的梦还在做着;但是另外一方面,尽管关于FF91的消息接连不断,但它依旧没能在市场上量产。这又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新能源造车是真的难。
情节再次回到我们的主人公北汽新能源身上,2009-2015年这六年间,北汽集团司令部给北汽新能源的任务就是练兵,将电机、电池、电控、充电机、高压电器盒、底盘等组成的纯电动乘用车核心组件,制作成动力模块,然后以B/S模式销售给北京汽车,北京汽车组装后再卖给北汽新能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但大家都没闲着,北汽新能源各部门每天厉兵秣马,高强度的操练着基本功。那边,北汽司令部带着账下参谋四处请战,终于在2016年获得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资格,一个自立门户的资格,什么资格呢?是可以自主整车制造的资格。
在取得整车资质后,北汽新能源开始自主制造部分车型,新建部分车型制造平台,整车收入占比上升,变化有多大呢?
我们来看一组北汽新能源获得牌照的前后财务数据:
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三年间
(1)营业收入为34.71亿元、93.72亿元、114.93亿元,
(2)归母净利润为-1.72亿元、1.28亿元、2.97亿元;
(3)毛利率为9.56%、10.18%、14.38%。
所以,北汽新能源是如何做到的呢?请继续往下看, 为了做好打好这场仗,北汽新能源做出了五步战略规划:(1)研发、设计;(2)采购零部件;(3)组装动力模块;(4)整车制造;(5)销售、获取补贴。
这5步,我们挨个来看。
如果想在整车这个产业链上混,必须有多年的制造业积淀,并且有极强的研发实力。
整个流程的第一步为研发、设计。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三电系统技术、轻量化技术、整车集成技术、整车性能开发技术、智能网链技术等。
根据东兴证券整理资料,2015年-2017年北汽新能源研发投入分别为3.03亿元、5.24亿元、13.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8.73%、5.59%、17.76% 。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直接看看对手们的军备开支情况:
只有研发的投入是不够的,对于零部件等的粮草采购也很关键。因为整车的制造,最初是靠流水线生产,现在战法更新到模块化平台生产,即将用于汽车的两万多个小零件,分为6-7大 模块,由上游零部件厂商组装成模块配件后,整车厂再进行组装。
为了使大后方补给无忧,北汽新能源智囊团出了一招妙计:结盟。经过几番游说,北汽新能源拉来了大洋电机、国轩高科、普莱德和西门子等强力外援镇守上游,负责电池、电机和电控物料的供给;此外, 考虑到兵力周转的空间性问题,它又向老大北汽集团申请征调兵力,让其负责部分整车代工的服务。
现在,车子造好了,北汽新能源又面临着把车卖给谁是一个问题。彼时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还处于蓝海阶段,可是这海有点大,大到不知道从哪里突围,抱着第一次出征想取个开门红的希冀,北汽新能源高层方面想尽了办法,最终有两件事情给了他们方向。其一是2014年的时候共享出行领域激战正酣,滴滴、快的、优步的争夺几乎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程维三顾茅庐请柳青、滴滴少年屠龙,双马入局,百团大战等战役依次上演。战斗越激烈,投入的车马也将越多,因新能源的使用成本大幅低于燃油车,这似乎给三巨头们带来了物美价廉的新装备。其二是领域隔壁对手上汽集团,对,它就是五菱宏光MINI的老大。率先推出了混动版的荣威550,并在营运车(指买来用做出租车和跑快的车)中大受欢迎。
销售战略在分析中制定完成,说时迟那时快,北汽智囊团立下军令状后再次南下,寻找结盟的对象。2014年8月,富士康宣布与北汽新能源合资成立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推出品牌GreenGo(绿狗租车),集中兵力主营电动汽车分时大客户租赁业务。此后,北汽新能源还将销售渠道开拓至经销商和线上网络销售两个方面。将据中国新能源汽车网,北汽新能源的客户结构中,私人消费者与分时租赁领域销量都是第一,分别占据18%和43%的份额;另外在出租车与网约车领域,也占据25%与10%的份额。
2018年4月,经过几年的征战终于获得回报,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股票名称为“北汽蓝谷”(代码:600733)成为国内新能源整车第一股。这,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的发展路径,其战略选择主要踩对了几个节点:(1)抓住政策补贴,集中发展纯电动车型;(2)以营运、租赁市场为突破口,扩大销售。这也是贾老师为什么做手机、卖电视都很厉害,一旦造车马上就歇菜的原因: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考验 的是“品牌+技术+供应链+量产”的硬功夫,这个产业的难度和手机、电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哪怕纯代工,在中国,能做的确实都没几家。
也许有人会纳闷,这两年北汽新能源的汽车销量怎么走向滑铁卢啊,是不是被其他对手给打趴了。北汽高层对此解释道这是“这两年是战略和战术上的主动调整”。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2021年4月17日,北汽新能源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正式上市,其作为全球首款激光雷达和搭载华为自动驾驶的量产车,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5月21日北汽蓝谷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结果暨股本变动公告》,宣称完成55亿元的定增,其中宁德时代获配3亿元,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获配1亿元,UBS AG获配近8500万元。
03宁德时代背水一战,三招成就“您的时代”
2021年5月4日,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曾毓群以345亿美元财富超越李嘉诚成为中国香港首富,与他同时进入榜单的还有公司的9位高管和早期投资者,这让宁德时代拥有的亿万富翁数量超过了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合计近720亿美元。根据SNE Research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使用量,宁德时代市占率25%,连续3年保持行业第一,其2020年股价飙升230%,最新市值达到了9542亿元人民币。根据一季度财报显示,宁德时代实现归母净利润19.54亿元,同比增长163.38%,真实实现了当初给公司命名的谐音初心——宁德时代,“您的时代”。
办公室上,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却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开始着新一轮的战略规划。望着墙上挂着的“赌性坚强”这幅字,他知道,今天的成绩着实来之不易,强敌依旧环伺,多年的征伐果实必须得到继续巩固。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雾,一起去探究宁德时代和曾毓群这段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故事。
2011年,曾毓群与老上司梁少康、陈棠华的共同创立新能源科技(ATL)日益走上辉煌,经过几番融资和战役争夺,ATL已然成为世界第一的手机锂电池企业。然而受困于外资控股的政策限制(此时ALT第一大股东为TDK的日本企业)和对于新能源风口的捕捉,曾毓群汽车电池业务剥离出ATL,单独拉出一只军队单干,成立了本故事中的主角,宁德时代(CATL)。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科班出身的曾博士及其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在2012年开年就获得了华晨宝马的订单。首战告捷,宁德时代的技术声名远扬,政府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和国有资本自然不会埋没这样的人才,热钱不断涌进宁德时代的车间,其动力电池的产能在马达的轰鸣社声中不断扩容。
时间到了2014年,尽管身处新能源的热潮之中,取得行业第一的位置,但是宁德时代却感受不到战果的丰硕,因为自己拼了老命,却发现竞争对手们的市场蛋糕到头来自己分的一模一样。
深谙《三国演义》的曾博士知道这不是办法,下令参谋部门进行战略调研和规划,准备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在此时中国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30%,是行业老大,老二是比亚迪、老三沃特玛、老四国轩高科。
2014-2016年,经过多次详尽打探和研究,智囊团部门就敌我双方的力量形式有了大致的确定:
(1)比亚迪,行业虽然是老二,但比亚迪的电池全部是内供,给自己的整车业务输血,动力电池几乎不对外销售。所以,比亚迪暂时构不成威胁。
(2)沃特玛,行业老三,在2016年借壳坚瑞消防上市,并且母公司坚瑞沃能为沃特玛担保融资金额与日俱增,占上市公司2016年净资产的150.62%。
(3)国轩高科,行业老四。2015年4月,选择借壳东源电器,目的是上市融资,2015年和2016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69%、61.23%,债墙高筑。
智囊团方面认为,除了老二比亚迪之外,老三老四分别在2016、2015年选择借壳进入资本市场,但是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这背后反映出的情况只有一个,那就是老三老四这两个家伙日子过得不咋样,被逼的不得不赶紧上市融资造血。
而我们的公司呢?从 2014年-2016年,咋们通过股权融资,账上对外的资产负债率为88.33%、72.72%、44.76%。我们的财政压力是逐年轻松啊,粮草这方面觉得比对方好很多。
智囊团的分析使得宁德时代的高层很是满意,于是趁热打铁,制定战略。经过几番讨论,宁德时代最终选择了一个险招:降维打击策略。翻译成大白话,这个战术的核心要领在于:控制成本。
怎样控制成本呢?就是开启价格战,同样的技术,我比你价格低;同样的产品,我比你成本低。大家捉对厮杀、拼刺刀,一直血拼到其他人亏损、滚蛋为止。而到那时,成本降到极低,竞争格局垄断,对上下游的话语权,自己一统天下。
这一幕对于曾毓群来说并不陌生,18年前,自己创立的另一家做手机电池的企业ATL,同样的电池,ATL报价是韩国电池一半,容量超过韩国电池一倍,从而一举成为江湖老大。
所以,为了打好这场可能的遭遇战、持久战和歼灭战,曾博士亲自操刀,挂帅出征。
第一招:打铁还需自身硬,将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2014年-2016年三年间,宁德时代研发费用分别为5267万元、2.8亿元、1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3%、4.96%和7.39%。研发的付出也带来了回报,宁德时代的技术再次取得突破,工艺流程改进。
第二招:对上游,他们选择对电池材料的关键节点进行布局。经过谈判,他们收购了从事金属回收的企业广东邦普69.02%股权,用以正极材料的供给。广东邦普,是中国领先的三元前驱体生产厂商,能通过废旧电池回收金属原材料,因此,上游电池材料的涨价,从此对宁德时代影响不大。
第三招:对下游,绑定整车企业。
2017年6月,宁德时代与上汽集团成立两家合营企业,分别为时代上汽、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直接绑定整车销售。上汽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将采用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这样的绑定,会大大减少宁德时代在销售端所需花费的返利、保修等费用。
这三招走完,宁德时代的成本得到控制,可以说,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动力电池厂家,因此,它可以放心大胆的启动价格战,抢占市场。
请问,这样的策略之下,你怎么跟它竞争?商场真的是太狠了。
我们直接看一组数据:
(1)2014年-2016年,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的销售单价分别为为2.89元/Wh、2.28元/Wh和2.06元/Wh,价格不断的下降,降幅高达47.4%。这个降幅,基本是“吐血大甩卖”的节奏。
(2)2014-2016年,宁德时代应付账款占成本的比例为59.74%、42.08%、37.88%,应付账款占成本的比例逐年减少。这反映了一个情况是,他对上游供货商先导智能和科达利等付款的时间越来越快,减少自己欠款的时间
(3)2014-2016年,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为42.86%、41.98%、49.17%。 也就是说为了让它的客户更加忠诚,如宇通客车、吉利、金龙汽车等整车制造巨头,宁德时代主动放宽他们的付款时间。
这时候又有人纳闷了,说这个宁德时代这样不等于杀敌一千损兵嘛,我们再用一组数据说话:
(1)2014-2016年,宁德时代的产品单位成本为2.21元/Wh、1.33元/Wh和1.13元/Wh ,成本降幅高达56.56%。这时候我们发现成本的降幅是高于售价的降幅。
(2)2014-2016年,宁德时代的综合毛利率为25.73%、38.64%和43.7%、37.49%。
(3)2014-2016年,宁德时代的净利率为6.41%、16.67%和20.76%。
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它的战斗力是如此爆表。尽管产品降价大甩卖,但其成本的降幅竟然高于售价的降幅,毛利和净利却在不断提升,赚钱能力比从前更强。那么同时期的对手如何呢?老三沃特玛,2016年净利率仅为9.4%;老四国轩高科,2016年净利率为18.6%。
2018年6月11日,宁德时代放出终极大招,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仅次于温氏股份的第二市值公司。几家欢喜几家愁,这边,宁德时代的创始团队们正在深交所走着红地毯;那边,对手公司的几位老总,彻骨的焦虑感涌上心头,在不尽的黑夜中转辗难眠。后面还将提到宁德时代的最新战况,敬请关注。
04 造车新势力揭竿而起,杀出重围霸一方
2014年4月,埃隆·马斯克凭借自身奋斗史和宣扬节能环保理念让特斯拉名声大噪,成功登上纳斯达克的舞台,作为后乔布斯时代的硅谷代表人物,马斯克在成为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对象的同时,也被授予了“钢铁侠”的荣誉称号。带着满怀的畅快和勃勃野心飞到北京,开始了和万钢的第二次见面。尽管多年不见,但两人一直保持着灵魂的联系,此时的华夏大地,新能源汽车已逐步在街头攒动,奔放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和名不虚传的高消费市场让马斯克更加按捺不住在其中国开拓市场的决心。
未完待续...... (请看《中国新能源汽车故事(下):2008年——2021年》)
参考资料:
[1] 雷军:互联网思维就是“群众路线”,人民网,2014
[2] 李斌:“出行教父”这个词真不能有,艾问·企投家,2019
[3]万钢简历:全国政协官网,2018
[4]曾毓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的演讲和宁德时代公司内部邮件,2017
[6] 马斯克:《商业内幕》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