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投资行业因为新冠疫情略显疲态时,医疗健康领域却一路高歌猛进。
《2021瀚纳仕亚洲薪酬指南》数据显示,2020年以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为代表的医疗健康领域作为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融资总额超过1500亿人民币,独占全年投资领域榜首。其中,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工具领域的风险投资相较去年增幅更是高达100%。
快速增长不仅意味着繁荣,也意味着泡沫的产生。众多资本的涌入让项目的估值不断膨胀,对于中小机构而言,过高的估值只能让它们“望洋兴叹”,错失心仪的标的。而一些大机构尽管能够抓住机会,但一些项目本身的创新度较低,技术壁垒不高,高估值并不能为机构带来更多的投资溢价。
“当局者明知是局却下不来台,旁观者心中暗笑却盼着登场”。当医疗相关领域巨头蜂拥而至,看似与医疗健康毫不沾边的“门外汉”也纷纷入局,幻想着收获这一领域的累累硕果,最后却发现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尽。
但英诺天使的李英杰并不打算跟他们争抢低处所剩无几的果实,他的目标在更高处。
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化是大势所趋
医疗健康领域之所以会产生泡沫,李英杰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原因。
一方面,优质创业人才的稀缺造成行业可选择的标的数量在减少。医疗健康领域是一个专业化和高壁垒的行业,具备研发技术的人才本就稀缺,愿意并且能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人才就更凤毛麟角,造成了投资人可供选择的标的不多,在市场上钱不变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钱肯定会涌向头部项目,造成头部项目的估值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非医疗专业和行业背景的投资人大量涌入更加剧了泡沫的涌动。这一部分投资人受限于以往在非医疗领域形成的估值逻辑,依旧使用互联网、模式投资的逻辑,而不是智能制造的方式去评判项目,没有真正理解医疗健康领域的内在投资规律,所以造成了一部分项目的估值失真。
如何在估值失真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李英杰认为还是需要秉承专业化的思维去评估项目。
在李英杰看来,前几年的医疗创业,包括做医疗器械,很多创始人都是医药销售代理背景,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本身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度并不高,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但他认为目前已经到了需要用专业度去创业的时间拐点。因为在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行高校扩招,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目前过了二三十年,他们当中很大一批人已经读完博士成为教授,或者成为药企里面的高管和科学家,这一阶段他们正值壮年,又积累了一定的从业经验,创业的成功几率会更大。
创业项目的专业度提高也会反过来提高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的准入门槛。未来项目的投资可能不像以前简单了解一下项目,做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访谈就能投。投资人们还需要沉下心去去看行业内的文献,去跟实验室内的科学家打交道、跟临床专家进行深入访谈。这也就要求投资人本身需要在行业内有过专业经验或者做过相关的科研实验。医疗投资领域的专业化、垂直化一定是大势所趋,而且会愈演愈烈。
而这种专业化的趋势也会让投资人们逐渐趋于理性,让整个行业的项目估值有所回落。“只要保证评判项目的专业性,估值就会在控制在10%到20%这个这个浮动区间,这样就很难存在泡沫。”
前沿技术领域是关注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药行业都是“以仿为主”。据智研咨询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5000多家的药厂,99%都是仿制药企业;19万个药品批文,95%都是仿制药。同时,有统计表明,我国医药市场将迎来制药史上专利药品到期最多的时期,世界上将有150种以上总价值达340多亿美元的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其中不乏像氯雷他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伐依泊汀等一些“重磅炸弹”。仿制药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成功率高的优点让众多投资机构趋之若鹜。
尽管目前仿制药在我国医药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95%以上,但低研发成本、短研发周期和高成功率,也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狭窄的收益空间。二八定律在医药行业依旧适用,市场上80%的利润依旧被创新药攫取,发展看似凶猛的仿制药只能去捡创新药留下的残羹剩饭。而国家颁布的“4+7”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也让仿制药即将面临产品销量和价格下滑的压力,一味靠模仿和改良就能发家的方法似乎在医药行业不再行得通。
当医疗行业进入了“创新为王”的新阶段,李英杰和英诺天使看到了行业拐点的机会,把重点放在了前沿技术领域。
“今年我们重点是投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型的项目,像仿制药、小分子药、或者是成熟型的器械设备这种比较传统的项目,我们可能不会投。”李英杰更看好的是诸如合成生物学、基因治疗、基因编辑、DNA存储、脑电脑磁等前沿的生物技术和底层技术。
尽管这些项目可能5到10年内都不会有经济性的效益,但它们能够为整个行业的治疗端和消费端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种项目虽然不能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收益,但是一旦落地,就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些技术可能目前还是停留在高校的实验室或者刚发表的文章中,但我们愿意去尝试,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商业化的技术去转化,然后去赋予这个团队资金、人才和资源。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这种高风险,但技术领先性强, 技术壁垒也高,而且能代表未来方向的技术。”
而技术是否能够代表未来的主要方向,李英杰主要从三个维度去衡量。首先看这个技术是不是具备先进性。如果一个技术10年前就已经有人研发、有paper报道,这种项目通常会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其次是领先性,技术团队需要达到世界级的标准,团队中的成员一定要在Nature、Science、Cell这样级别的刊物中发表过文章,或者拿过一些世界级的荣誉。最后就是技术团队中的人,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投资前沿生物技术其实是没有可见的产品作为参考的,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在技术研发上的自主性和变通性。
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是未来方向
除了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也是目前大热的风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着传统行业,孕育着崭新的“人工智能+”商业模式。“未来市场肯定比现在更大,因为它跟更多的这个产业、行业去结合,它可能会发展成一个万亿的市场。”整个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的更多是一种无感知。
李英杰很看好人工智能在应用层的发展,他将人工智能看做一项底层技术,试图通过它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医疗影像、人工智能+医药研发、人工智能+IVD检测诊断,这些都是李英杰目前关注的方向。而在这个方向的投资中,他更期待能够形成一个闭环。比如在投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时,它不是单单只负责医疗影像这一个环节,而是集诊断和未来治疗方案推荐全流程于一体的,否则的话就很难形成一个收入的闭环。在微观的项目上,他认为一定要形成既有硬性的诊断技术,又有软性的医疗服务的这种软硬结合的商业收入闭环。
而从宏观上来看,李英杰和英诺天使也秉承着这种闭环思维,力图在大产业方向形成环状或者网状结构。依旧以医疗领域为例,除了创新药、CRO等基础的医药和医疗服务,他们也会关注AI+药物发现、AI+临床治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相关的项目。而在医疗器械领域,他们会选择能够聚焦不同单一的这个不同目标科室的设备,这些设备相互整合,就能满足一个院内所有诊断相关的服务。李英杰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方向,这种产业网格化投资最终会产生1+1>2的效应。
李英杰非常强调创新的力量。尽管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项目靶点过于集中,药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旧是制约其发展的痼疾。而在投资上,一旦海外的某个项目刚刚取得突破,国内的相关领域就迅速成为了红海。“我觉得国内的新技术不存在绝对的领先性,只能说存在一个比较好的时间先发优势,所以团队需要具备不断去迭代和创新的能力。”
一味走别人的老路固然能够规避很多风险,但许多高收益的机会也会被前人抢先一步。李英杰不愿意做跟在别人身后的人,他要寻找新的道路,并成为这条路上的领先者。未来,李英杰还会持续关注生命科技这一领域的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