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培训机构哀鸿遍野。豆神教育、勤上股份、中公教育、新东方等现跌停潮,有的市值跌了一半以上。
《意见》强调,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
另外,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外资也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官方表示,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社会反响强烈。
随着“双减”文件正式落地,全球市场最煎熬的就是持有教育股的投资者了。在这前后,教育概念股特别是K12在线教育股跌幅巨大,持有者损失惨重。同时,与之相关的教育行业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教育概念股这一轮暴跌呈现普跌特征,K12与非K12、学科培训与素质教育、义务教育与成人职业培训、学科辅导与教培软件……这些业务内容有很大区别的个股,几乎同步下跌,有不少个股只因为名字带“教育”,也未能幸免。
花旗报告指出,“我们认为最大的负面意外来自周末和假期补习的禁令、所有机构都变成非营利组织和资本市场禁令。”随后,各大国际调研机构纷纷下调教育股的目标价,并且警告投资者,慎重选择中概股——受政策的影响太大,具有不稳定性。
受此情绪影响,周一A股大盘,低开低走,市场恐慌情绪明显。
华平投资、软银、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及淡马锡等国际投资者表示,新政策令他们“不知何去何从”。资本市场的恐慌,让投资者心情沉重,同时“双减”新政的实施,也让众多家长揪心。
历经短暂的欢愉之后,不少家长开始忧虑一个新问题:教培没有了,他们该怎么办?
过去教培兴起的原因,就是公办学校不能满足孩子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升学压力成了中小学生内卷,家长焦虑的最主要成因。
基于此,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分数上的优势。
央视的一则调查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不能开课,有41.22%的家长选择购买线上学科辅导课程;32.06%的家长选择与同学拼班请名师辅导;28.4%的家长希望周末能开“小灶班”。
目前一对一家庭私教的市场价大概是500-1000元一小时,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对于富人阶层压力却不是很大。
不少家长担心,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
其实,教育一直承担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也几乎是阶层流动的唯一有效手段。
究其根本,家长不是为教培焦虑,而是为考试分数,为录取率焦虑。不少家长戏称,只要需求不变,即便没有了辅导班,也会有新的模式出现。
在大多数教育概念股下跌时,部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个股竟然涨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只钢琴股:海伦钢琴与珠江钢琴。这还真印证了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同时,我们要知道教育双减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可以保持阶层流动的大众教育,而不是资本化,贵族化,市场化的精英式教育,一旦教育被资本捆绑,过度市场化,公平性,公益性不再,阶层也会固化,这就完全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变成以钱为本了。
其实教育减负,减的是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减的是资本市场的垄断和资源捆绑教育回归校园,拒绝资本绑架,导致在线教育股集体下跌。恒大与广发的债务纠纷其实也是一个信号,从地产减负到教育减负,我们要回归实体和民生。
未来的趋势是降低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互联网虚拟经济的利润和垄断,过去很长时间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都对线下实体行业和民生带来巨大挤压和成本转移。
互联网创新太少,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渠道红利在形成垄断和无限趋利,而成本和风险都转嫁在实体、大众生活和消费中。
在线教育的第一次风口,来自于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红利,催生了一批赴美上市的教育类股票,并且获得大量外资增持,新东方作为最早一批的海外上市教育类公司,也逐步从线下教育走到线上教育。
在线教育的第二次风口,来自于疫情后的线上教育需求增长,大量资本和互联网巨头融入这个行业,低门槛和高回报的在线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热钱,也让教育开始走向碎片化,同质化,攀比化,加剧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教育成本,学生和家长成为被资本收割的对象。
这次教育改革其实就是让教育回归校园,避免校外培训和教育泛滥,并且限制各类外籍人员和外教培训,回归本土教育和公办教育,避免资本在建一个教育体系,无限的趋利和垄断教育市场。
中概股的高市值和高成长来自中国庞大的在线教育市场,国外投资者也是看到这一点。但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在线教育类中概股的风口不再,面临行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更应该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做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