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难给贾跃亭“上户口”:财政没钱,投了200亿退不出来

来源:融中财经  时间:11-19 PE/VC
据最新消息显示,FF团队已经去往贾跃亭的老家山西。

  一个月之内,贾跃亭的FF(法拉第未来)团队已经两次到访湖北。目的只有一个,为FF “上个国内户口”,或许还能顺便搞点融资。

  不打无准备之仗,贾跃亭的目标不仅仅是湖北,事实上,FF已经与珠海在内的多个地方政府进行商谈,据了解,FF目标省市已有5-6个。

  “湖北仅是我们意向接触的目标落户省市之一,目前并没最终确定落户地。公司正在加快推进落户事宜,争取年内完成。”

  截至2020年底,法拉第未来的银行余额只有100万美元,濒临破产。从2018年开始,FF在资金耗尽后基本上休眠了近三年。FF的研发一直处于暂停的阶段,在资金上的紧缺,或是FF团队急于在国内上户口的原因之一。

  雪上加霜,本以为只要成功上市,就能靠造车重回主流视野,但就在上个月,美国著名的做空机构JCapitalResearch发布了一份长达28页的报告,剑指上市只有不足3个月的FaradayFuture。

  此番回国征集资金,看上去并不乐观。在经历了乐视事件之后,还有人愿意相信贾跃亭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今,还有政府愿意投资FF吗?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一位熟悉政府引导基金运作及审批流程的市场分析人士,对融资中国介绍,“政府引导基金投资FF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01

  贾跃亭瞄准6省份

  湖北是否为第一选择?

  近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以下简称长江产业基金)官微及网站发布消息称, FF中国CEO陈雪峰一行到访长江基金管理公司,与该公司高层深入洽谈,包括FF战略布局以及中国总部和FF 91、FF81、FF 71等系列车型的整车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等合作事宜。

  陈雪峰已经两次到访湖北省长江产业基金,且对比两次的出席人员的阵容, FF第二次出席洽谈的人员级别更高,人数也更多。陈雪峰陪同人员包括FF中国CMO(首席营销官)高孟雄、战略合作副总裁宋森、研发副总裁栾云飞、电池高级总监姚振辉、投融资主管杨姝囡。

  之所以选择湖北省长江产业基金,或许与该基金历史有关。

  2015年12月,为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湖北省委、省政府设立“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简称“长江产业基金”)。截至今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实缴出资229.52亿,母子基金实缴总额达到1593.18亿,带动投资额约5000亿。

  资金雄厚,是FF到访的首要原因,其次则与长江产业基金的布局有关。数据显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长江产业基金已经落地54个项目,其次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项目落地18个,而汽车产业项目也有16个之多。

  过去,长江产业基金在新能源汽车方向投入不小,早在2019年10月14日,法雷奥集团全球最大研发中心——法雷奥中国研发中心在武汉揭牌。

  引入国产车企业龙头吉利集团后,长江产业基金还招来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威马新能源汽车、吉利高端整车和飞行汽车、车联网、亿咖通车规级芯片等造车新势力。

  从产业看,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独立供应商宁德时代、星晖汽车,还有万润新能源、东风时代、容百锂电等一批新能源车项目也扎堆入鄂。据透露,眼下长江产业基金正在加力推进中航锂电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蔚来大唐新一代车端智能化硬件、蔚来换电网络等重大项目落地。

  资金雄厚,加之长江产业基金在新能源方面的多番布局,吸引了FF的关注。但此番回国落地的关键是,是否有政府,仍愿支持贾跃亭?

  02

  政府引导基金运营逻辑改变

  FF想上“本地户口”概率极低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融资中国向湖北省的相关金融及产业人士了解到,“此次仅仅是FF的商业拜访,就合作的可能性进行试探,基金内部暂无投资打算。”

  从FF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其竞争对手来看,至今为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走到新的阶段,随着蔚来、小鹏和理想的上市和量产,头部三强格局基本成型。二线梯队虽尚未放弃,但是想要弯道超车,机会渺茫。更何况,即便是蔚来为首的头部项目,如今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FF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负债率。”上述人士直言,“现在政府不会投这样高负债的项目了,因为当前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营逻辑已经改变,一手要推进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落地,一手也要通过投资实现基金盈利和地方增收,不赚钱不盈利的项目现在很难获得青睐,何况是像FF这样一无现车、二无客户、三无市场的项目。”

  而FF的高负债和至今未能量产,是项目难以获得政府引导基金青睐的两大命门。

  FF曾表示,在生产交付方面,FF表示有信心于2022年7月将首批量产FF 91车型交付到用户手中。

  “我们现在的核心目标是12个月内把FF 91做出来。”陈雪峰表示,根据FF的规划,未来五年,将推出FF 91系列、FF 81系列和FF71系列车型。其中,FF 81预计于2023年量产上市;FF 71预计于2024年底量产上市。产能规划方面,到2025年,FF计划在中国实现10万~25万辆年产能的落地,并在2026年额外增加15万辆年产能。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按照预期,一年后,FF91款车型才能实现量产上市,众所周知,造车投入巨大,高负债下的FF是否还有机会?

  “我们认为,电动汽车SPAC法拉第未来(FFIE)永远不会出售汽车。到目前为止,这只不过是一个从美国投资者那里收集资金并将其倒入其创始人、中国最著名的证券诈骗犯贾跃亭创造的债务黑洞的桶。”

  在JCapitalResearch发布的报告中,第一句话就表达了其对FF的看法,庞氏骗局、挪用资金、“骗子贾跃亭”似乎要将FF这个贾跃亭最后的希望毁灭。

  2021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汉福德市的工厂西南角,JCapitalResearch的调研人员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门窗紧闭,没有一辆车和工作人员。

  除了量产问题,资金一直是FF的头等难题。

  以FF 91为例,自从2017年1月发布后,经历了数次波折,中间多次出现资金问题,还曾和恒大合作,让恒大投资20亿美元,最后却闹掰了。再到后来,FF还获得过几次融资,让其渡过了难关。FF在过去四年来,由于没有量产,始终处于投入状态,过去两年亏损2.89亿美元。

  事实上,FF虽然是贾跃亭创立的,但早已经不属于他。贾跃亭在美国申请了个人破产,将所欠的全部债务,用FF的股权来偿还。经过此次变动后,FF的原股东共计持股50.3%,而且,贾跃亭早就辞去了CEO职务,目前担任FF CPUO(首席产品和用户官)。因此,他只是一个创始人和高管。

  除了考虑到FF的高负债,在国内,贾跃亭还有巨额债务。投资行业的共识是,投资就是投人,已经丧失信用的贾跃亭,他所创办的项目想要回国,并在此拿到融资,并非那么容易。

  不仅是长江产业基金,各地政府都在更谨慎的对待新能源项目。

  03

  各地政策已变天

  新能源不再是香饽饽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合肥投资蔚来,通过70亿元股权融资,至少为合肥带来1000亿元回报。这样的示范作用下,更激发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

  蔚来、小鹏、理想,到威马、零跑、拜腾,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背后都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部分车企活下来的原因正是政府资金。

  而如今,变了天。

  “这类项目太多了,企业都觉得政府有钱,都跑来落地融资。”业内一家政府引导基金负责人张良玲直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地方政府投了小200个亿之后,现在已经进入基金清算期。不会再投了。”

  “几年的沉淀后,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项目投入大,但核心技术仍未有较大的突破,我们内部不再考虑推这类项目上会,因为领导也不会批。”另一家地方引导基金告诉融资中国。

  近几年,上海联合上汽100亿投资威马、广州40亿投资了小鹏、合肥70亿投资蔚来、20亿投资零跑、常州参投理想、南京参投拜腾……

  但只要是基金总要进入清算,有合肥投资蔚来的成功,也有零跑这样的弃子。

  今年1月份,零跑汽车便以超220亿元的估值进行Pre-IPO轮融资,当时合肥市政府明确表达了为零跑汽车投资20亿元的意向。

  按照合肥方面的意思,这笔投资将分两批完成,首批先投2亿元,剩下的18亿将在Pre-IPO中完成。同时,合肥市政府还要为零跑汽车建立第二工厂。不过,在表达完投资意向之后,外界再也没传出合肥与零跑之间的任何消息。

  前不久,一位接近零跑汽车的消息人士透露,合肥市政府确实投了2亿元参与零跑B轮融资,但后续并未继续投资。他还透露:零跑汽车在合肥建设第二工厂的项目也已终止。

  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虽然目标是引导产业落地,但近几年也有了基金效果、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要求。“项目退不出来,我们也在难受。”某政府引导基金李刚表示。“叠加疫情因素,地方财政赤字,没钱投资了。我们进入瓶颈期,而且也不缺这类项目。”

  “在我们看来,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死一批项目。”李刚坦言,“现在市场上的项目呈现过多、过小、过散的状态,现在新能源产业进入整合期,一些早期的项目很难再拿到钱了。”

  不过,新能源汽车也并非没有机会,虽然政府引导基金很难拿出钱投资新能源车,但对于合作设立一些上游企业,如电池、电控公司等方向上,各地政府仍表示欢迎。

  至于FF的国内求金之旅,据最新消息显示,FF团队已经去往贾跃亭的老家山西。

  (应采访对象要求,张良玲、李刚为化名)


资鲸网APP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
马上查看详情
董秘研修班
整合百位上市公司董秘导师,10年培养 5000+ 董秘实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