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大股东通过股权结构、股东结构、董事结构和治理技巧,可以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也能掌控管理层的人选,但对于公司业务经营却即无心,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是公司从一开始就没想依靠经营获利,先是靠争取政府资金补贴,后是谋求公司上市。未把实体业务当作公司的重点,精力和权力只游戏于上层,远离了生产经营一线。
人们常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纯粹是对公司经营者的一种最大的误导,应该受到批判。对于学胡雪岩的商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不是经营卓越,不是想通过努力经营取得利润,追求的是“非经营性盈利能力”。前者太难,后者则容易了很多。趋易避难是人之常情,但绝不是公司经营者的常情。易是通过克服了难实现的,从易到易成功的概率极低,或许说是不可能的。
公司上市是毒药,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他们坚信公司能够上市,并希望别人也坚信这种坚信。这样的思路使得公司治理和运营出现了一系列的扭曲:
一是人才招聘只招那些对公司融资、上市有价值的人。尽管也有一些经营性人才,但他们不可能得到高管席位,即使得到高管席位,也不会得到重用。公司董事和高管中务虚人过多,结构极为不合理。
二是整个高管层都漂在公司上层,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公司生产经营实际。追求上市的题材概念,按照投资人喜欢、证监会容易审核通过的标准重新确定了主营业务,即丢掉了公司的行业优势,也脱离了公司满足客户需求的存在价值。
三是融资时引进的都是财务投资人,他们有共同上市的目标,提供了资金,没有提供智慧和行业资源,对公司生产经营的进步没有任何价值,
四是公司先前的生产经营没有形成经验和教训,没有人掌握完整的生产流程数据和经验,多年的生产经营过程新公司成立后又不断地重复,重复增加的成本没有任何意义。
五是没有人员培训,每一个进入公司的人员都靠自行摸索、自觉、自悟,经验和技能没有传授,文化更是无从谈起。
六是大股东喜吹恶实,谁说公司能够上市就会得到赏识,谁说公司无法上市就会受到排挤。
对于经营不好的公司来说,上市即是毒也是赌,先是让大股东自己产生幻觉,然后又迷惑了很多投资人。总希望在经营中亏掉的钱,通过上市实现翻盘。
大股东的预期,投资人的预期,与公司的经济属性和现状出现了背离,他们都希望通过构建一个空中楼阁、上市,从中轻松获利。
这样的公司很难上市。即使上市了,发生虚假陈述、操控股票价格等公司治理丑闻的可能性也很大。
(作者:周学,北京合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律师,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企业治理中心副主任,专注于公司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公司治理诉讼和非诉法律服务。)